8月13日,《陆港网》发表南昌县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晓瓶署名文章《推动南昌国际陆港“通道经济”转型“产业经济” 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全文如下:
【编者按】
黄晓瓶,南昌县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年来,他用实干和拼搏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昌县城投集团建设了一系列省市县重大重点项目,长期主体信用等级评为AA+。
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南昌县城投集团锐意改革,积极推进南昌国际陆港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工作,该集团全资子公司南昌向塘铁路口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成功获批国家发改委十四五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之后,又荣获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字号金字招牌,长期主体信用等级评为AA。南昌国际陆港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积极推进打造中欧(亚)班列、铁海联运精品线路,“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中不断展示新作为,有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为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那么,南昌国际陆港是如何做强做优口岸经济,提升多式联运水平,发展枢纽经济,促进内外贸产业集聚,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对此,黄晓瓶董事长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心得体会。
南昌县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晓瓶
南昌向塘铁路口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是南昌县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额出资设立的国有公司。一直以来,南昌向塘铁路口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紧紧围绕南昌国际陆港“一城、三区、四大”的发展思路,开展南昌国际陆港建设与运营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将南昌国际陆港建设成为面向国际、服务江西、辐射华中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支点。
一、依托国家和地方政策优势,全面开展南昌国际陆港建设
南昌国际陆港位于南昌向塘镇(全省最大的建制镇),素以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重镇而闻名于业界。陆港位于南昌市南北发展主轴之上,处于京九、沪昆、向莆铁路“黄金”大字架中心,境内有江南最大的向西货运编组站、全国特等型铁路枢纽编组站,江西南部地区70%货物经过向塘出入南昌,是江西重要物流节点和中部地区重要集散中心。
近年来,在国家和江西省各项利好政策支持下,南昌(向塘)铁路口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战略,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力把南昌国际陆港打造成为“国家陆路开放实验示范区、江西三同实验发展创新区、大南昌都市圈铁路物流集聚区”。2021年,南昌国际陆港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是江西省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唯一单位。2023年,南昌市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新一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成为江西省首家入选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提供了强大支撑。
目前,南昌国际陆港持续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优先补齐铁路专用线、国际物流、冷链物流、物流信息化等短板,有序新建相关配套设备,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集聚菜鸟、京东、合怡供应链等国内一流物流企业为保障区域生产生活、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铁路干线运输组织、区域分拨及配送组织、多式联运转运组织、国际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专业物流服务共六大保障功能。
二、畅通多式联运大通道,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形成双向开放大格局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提出实施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等,作为供应链的重要一环,陆港产业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是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今年7月江西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西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提出,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发展多式联运、大宗货物“散改集”。
在枢纽经济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形成125个国家物流枢纽,覆盖全国,类型多样。其中,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数量已达33个,是所有国家物流枢纽中入选数量最多的类型,枢纽经济发展成效初显。5月16日,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珠峰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江西将紧扣‘三基地一枢纽’定位,主动作为,发扬优势、创出特色,努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方面,任珠峰强调,江西将进一步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布局,加快水陆空无缝衔接、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通关贸易一体化。
近年来,南昌国际陆港按照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构建“陆路开放实验示范区、江西‘三同’实验发展创新区、大南昌都市圈铁路物流集聚区”的总体定位,积极推进多式联发展,大力推进枢纽经济发展,强化“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降本提质增效,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向开放大格局。
(一)完善枢纽经济产业链条 打造“四位一体”强省会战略大枢纽。
南昌国际陆港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位一体”的大交通枢纽为产业支撑平台,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设置商品汽车区、集装箱作业区、大宗货物集散区、铁路口岸区、冷链服务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六大板块,建设中部地区重要国际供应链组织中心和产业要素资源配置中心。积极支持整车进出口合作示范园和粤赣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速完善枢纽经济产业链条,形成以现代智慧物流业为主导、高端服务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延伸的“一主两辅”产业格局,已经汇集世界500强企业8家、上市公司15家,助推南昌“4+4+X”产业经济复苏,成为江西省推进强省会战略的硬核大枢纽和打造“一枢纽四中心”的产业大平台。
(二)发展铁海联运 畅通多式联运大通道。
自2005年起,南昌国际陆港在中部地区率先发展铁海联运,陆续开行了南昌至宁波、厦门、深圳、广州、福州和温州等铁海联运线路,高频次开行铁海联运班列,不断强化运输保障,形成了“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大通道。自2015年以来,经过八年多的探索发展,南昌国际陆港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区域重要集散中心。先后开通发行了11条中欧(亚)国际班列和12条铁海联运外贸班列。截至2023年底,班列发行量已突破5689列,到发标箱(重箱)35.0081万个,货值约94.52亿美元。
(三)强化深度合作 构建双向开放大格局。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国陆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功能,以中欧班列发运为主要支撑,形成多点多向的班列开行方式,极大的畅通了货物流通效率,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
一直以来,南昌国际陆港扎实推进搭平台、畅通道、强口岸、优服务等工作,以铁海联运业务为重点,与沿海港口深度合作,把沿海港口功能延伸至陆港。坚持“做优精品班列”和“开通新班列”两篇大文章,实现外贸班列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进入“高铁”时代,频次升级为“天天班”。目前已开通运行南昌至荷兰、越南、俄罗斯等11条国际直达班列和南昌至深圳盐田港、宁波北仑港、厦门高崎港、钦州港、广州港等12条铁海联运集装箱外贸班列,是运输时效快、智能化程度高、线路辐射广、服务功能全、综合成本低的外贸班列。服务遍及30多个地区和国家,服务出口企业1200余家。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和外贸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陆港班列开行量逆势上扬。2023年,南昌国际陆港铁路口岸发行外贸班列1523列,到发标箱(重箱)10.9682万个,货值约28.50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6.44%、44.09%、46.99%。
南昌国际陆港还携手中远海运、中铁集装箱、中铁特货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京东、圆通、菜鸟、盒马等国内头部企业共谋发展,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集散地优势,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运转。国际贸易外循环带动了外经贸内循环,实现了货“经”向塘向货“聚”向塘的转变,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向开放大格局。
三、陆海双向经济引领、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江西双循环枢纽经济新引擎
近年来,南昌国际陆港立足引导南昌市、大南昌都市圈物流与经济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突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对外开放、国际通道、班列运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谋划和存量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积极构建连接东西,衔接南北,通江达海,辐射全球的国际货运和贸易服务网络,以中欧班列集结、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为资源整合方向,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陆海双向开放组织型枢纽、中部国际货运班列(南昌)区域集结中心、江西双循环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发展引擎、大南昌都市圈供应链组织服务中心。
(一)打造综合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双向开放组织型枢纽。
南昌国际陆港通过加强与上海、宁波、广州、深圳、武汉、长沙、成都、西安等物流枢纽联动,提供铁海联运、公铁联运、公水联运及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等多式联运功能,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重点,开通直达港口、边境口岸、内河的干线班列,支撑打造陆海双向开放组织型枢纽。以国际运输通道、铁路综合枢纽和口岸开放平台为支撑,利用已有的公路、铁路运输网络,构建连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站场等物流节点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一方面,加强与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凭祥等边境口岸联动,目前经由满洲里的南昌中欧班列出入境数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紧密联系深圳盐田港、宁波北仑港、福建江阴港、厦门高崎港、上海港等沿海港口,加强与沿海港口海关、国检和铁路合作,实现沿海港口和口岸服务功能内移,完善内陆集疏运系统,建成铁、海、公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
南昌国际陆港出口汽车国际联运班列首发
特别是自2020年,南昌县政府与宁波舟山港开展合作以来,不断优化服务,以江西省“三同”政策为抓手,集聚南昌及其周边货源,通过服务带动货源,以货源促进班列建设,实现班列良性发展。目前南昌国际陆港至宁波班列已与50余家船公司开展合作,将江西制造产品运输至全球71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个港口,服务企业的数量从2019年的68家增加至目前的200余家,极大地改善了江西的营商环境,解决了内陆地区物流不畅及成本较高等诸多难题,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增添了竞争力。
(二)强化一体化供应链集成服务,打造江西双循环枢纽经济发展新引擎。
南昌国际陆港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依托陆海通道拓展及产业集聚优势,与江西省内重点国家级开发区进行“延链、补链”产业协同,通过延伸服务链条、培育价值增值能力,为区域商品车、农产品冷链等产业的生产流通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购、多式联运运输组织、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追溯、供应链金融等一体化供应链集成服务。推动现代智慧物流、先进制造、高端服务等产业在南昌国际陆港周边集聚发展,形成围绕南昌国际陆港的产业集聚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建设成为江西双循环枢纽经济发展引擎。
以商品汽车产业为例,南昌国际陆港整合周边区域汽车零部件物流服务企业资源,加强与江铃汽车等大型整车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拓展零部件销售渠道,完善零部件物流配送网络,制定高效的运输路线,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使零配件入厂物流快速高效且成本较低。增强商品汽车全链条物流服务功能。在商品汽车整车物流服务的基础上,南昌国际陆港提供零配件运输、零配件入厂物流、整车共同配送等商品汽车物流服务,主要运输江铃、通用、凯蒂拉克等汽车。同时南昌国际陆港在向塘开发区内大力引进金融信贷、汽车保险、专业维修、美容保养、汽车租赁、二手车销售等汽车后市场企业,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自2016年3月开办商品汽车业务以来,截至2024年5月,累计到发商品汽车共计101.3058万台。
红色南昌,绿色发展。南昌国际陆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始终致力于推进“公转铁”等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构建起“铁、公、水、空”四位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国家一级铁路物流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南昌国际陆港已发展成为区域重要集散中心,是江西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和货物集散地。目前形成了汽车汽配、服装鞋帽、医疗器械等出口产业结构,持续巩固了外贸总量在江西省的领先地位,也为企业打开了“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市场,为畅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江西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条快速高效、便捷畅达的大通道,助力加快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